(相关资料图)
散文的语言,不深奥,不难懂,应是行云流水式的清新语言。一篇写的好的散文,要由精美语言来表现。结构、主题思想,定得再好,如果语言拖泥带水,不够精炼,表达不清楚,照样写不成好散文。好花还要绿叶配,两个方面缺一不可,融合得好,才能表现出花之娇艳之美。古诗中有一句写少女美貌的诗“人面桃花相映红”,这也说明文章同语言都精美的重要性。
运用语言,我觉得与作家的性格与爱好有着密切关系,有的爱拽文,故意用些故弄玄虚的句子,读起来不流畅,让人迟疑猜思或查阅词典,以显示写作水平之高超;也有运用语言,过于通俗,土得掉渣,读起来松松垮垮,半天说不出含义来,写着写着就把文章拖得很长了;我觉得写散文,真正的好语言是精美的抒情的读起来流畅的,就像广播员说普通话,没有生僻句子,一句是一句,能用三两句说明白一件事,就不用十句八句,听起来易懂,又能打动人的心灵,产生激情。抒情的力量特别强,有的读了惹人发笑,有的读了感动的人流泪,也有的读后惹人深思,这就是好语言的魅力。好散文,运用了好的语言,这篇散文才能真正树立起来,产生强大的影响。
我写散文几十年来,长长短短写过700多篇,在语言运用上体会到,好的语言除与各人的写作才华有关外,可以说是苦练出来的,无非就是在深入生活中,对观察得来的意象进行恰当的生动形象的表达,表达的准确,抒情的充分,是诞生清美语言的基础。我在漫长的写作岁月里,基本做到了天天练笔,捕捉到的新鲜事物,一遍遍的写,边写边补充,边加进语言新的因素,也就使自己的语言,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,自己的情调。有人说,不看作家的名字,读了也知道是谁写的。这道理很正确,写着写着语言就成了作家的风格。我的散文语言,练出了清美、简洁、善于抒情的特点,缺点是继续创新,不是那么容易,形成了固定框子,拆开很难。1988年4月22日,我在《大众日报》上,发表的《蚕乡春意》散文,最后写了这么一段:“沙沙作响的食桑小曲啊,流进蚕姑如花似锦的梦里,旋转在她们脸颊的酒窝里。聆听着这悠扬的食桑小曲,她们望见,剿丝机的银箴在旋转,织绸女的金梭在流窜,丝绸路上的车马在飞腾,身着绫罗绸缎的少男少女在跳跃欢乐的舞步。”无疑,这样的语言很清美,能够很自然的把情抒出来。自己觉得冲破了形成的框子,再创新就有些难度了。
语言的创新和生活的创新密切相连。要做到一篇比一篇写得好,就要先在探索新生活上下功夫,发现生活的新亮点,就要创出适应的新语言进行表达。这就是语言的发展和逐步提炼,只有坚持不断创新,才能使写出的散文,有着保鲜的新水平的提高。